地球70%是水,但100%是人類佳餚?
南極羅斯海擁有地球僅剩的原始海洋生態,科學家形容這裡是人類最後的「生存實驗室」。為了滿足饕客與日俱增的需求,商業漁業爭先恐後來到這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淘金,瘋狂獵捕珍貴深海魚─圓鱈,急速戕害生態平衡,讓地球陷入空前危機!透過生態學家的引領,我們在雪白蔚藍的壯觀絕景中,感受到自然的震懾之美,並從極地動物的可愛與純粹,深刻體會物我平等的生命感動。捍衛最後的藍海刻不容緩!這不只是生態學家和保育人士的功課,更是全人類必須齊心協力,攜手克服的生命考驗!
關於電影
文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邵廣昭
這是一部由紐西蘭著名的野生動物影片製片人Peter Young,耗費了長達六年的時間,深入到南極大陸凹入最深,也最接近南極中心的「羅斯海」所拍攝的一部環保紀錄片。其目的是要促請紐西蘭政府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要把這塊在地球上已碩果僅存、最不受到人為的汙染、棲地破壞、採礦等威脅的處女海域劃為海洋保護區,全面禁漁,以遏止目前濫捕「南極鱈魚」所造成的問題。
「南極鱈魚」的正式中文名稱為「鱗頭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mawasoni)。牠是屬於南極魚科(Nototheniidae)的魚類,並不是只分布在北半球的鱈科(Gadiidae) 、鱈屬(Gadus)的三種正統鱈魚,這三種鱈魚分別是大西洋鱈、太平洋鱈及格陵蘭鱈,目前均因過度捕撈而資源大幅衰退。南極鱈魚因體型大身體圓,所以也被稱作「圓鱈」,因其魚肉色白細潤,味美價昂,是時下的海鮮高級食材,故又有所謂的「白金」(white gold)之稱。牠的英文俗名又叫”toothfish” ,由於名稱不雅影響銷售,故又改用「智利海鱸」(Chilean sea bass)的名義(其實並非產於智利),在全球超過廿個國家的餐廳販售,特別是北美地區。很遺憾的是自從1996年起第一艘紐西蘭的漁船進入此海域捕撈南極鱈魚後,迄今已有十餘個國家的延繩釣船紛紛進入此一遠離塵囂的海域大肆捕撈,如今年產量已高達每年3000噸,使其成魚族群在35年內減少了35%,却仍不足以應付全球各地海鮮饕客的貪婪需求。
南極鱈魚之所以禁不起過度捕撈的原因,是因為牠的體型大,體長可超過2公尺、體重150公斤重,且牠生活在冰冷的深海海域,從300到2000公尺深,血液中有可適應生活在-1℃海水中的抗凍蛋白,心臟每六秒才搏動一次,故成長速度緩慢,成熟亦晚,大約到13-17歲才會成熟產卵,其壽命可長達50歲以上。
羅斯海之所以要禁漁的理由,除了要保護「南極鱈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護整個生態系。因為如果靠掠食來控制其食物網下層生物的「南極鱈魚」被捕撈殆盡,則會因生態系失去平衡,而使下層的海洋生物隨之崩潰; 反之,那些在食物網上層賴掠食南極鱈魚維生的多種海洋哺乳動物(虎鯨、海豹)或企鵝等也會因食物短缺而大受影響。
權威推薦
《最後的藍海》內容十分精彩,觀眾由高畫質的影像,可以有如身歷其境般地隨著鏡頭從空中鳥瞰、從陸上環視、或從海底欣賞許多前所未見、壯觀動人的場景,以及許多生活在南極冰天雪地的陸上,清澈無比的冰下海底世界中難以計數、活潑可愛的野生動物。不但能讓大家目睹原來地球在未受到人類干擾破壞前原來是如此美麗動人,令人難以忘懷,能更能進一步地去體認到保護地球環境的重要,而且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片中亦有許多頂尖的海洋生物及漁業生物的學者現身說法,相當具有說服力,因此陸續受到國際影展的肯定,紛紛邀展並陸續獲獎。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邵廣昭
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代表各界齊心協力為保育海洋所做的努力,事實上,全球各地的海洋都需要同樣的關注,因為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母親,守護海洋就是守護地球生態和人類永續的希望。
─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戴昌鳳
本片讓我們必須理解,這樣的漁業行為將使海洋生態嚴重失衡,這片最後的藍海能否永續,端看我們的最終決定。
─ 台灣博物館館長 陳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