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無前例、全球網路使用者參與的紀錄片
•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凱文麥當諾執導的《Life in a Day》,其靈感出自於雷利史考特旗下的製片公司Scott Free UK與YouTube之間的獨特結盟。本片是一部源自使用者的紀錄長片,在僅僅一天之內所拍攝而成──2010年7月24日──讓全球社群得以藉攝影機捕捉下他們生命中的一瞬間。
•來自全球各地的逾八萬支影片蜂擁而至地上傳到了YouTube,呈現出逾4500小時極其私密且動人的影像,提供者遠自澳洲乃至於尚比亞,從大城市的喧囂鬧區乃至於地表上最遙遠難及之處。
•《Life in a Day》將最動人的YouTube影像巧手捏塑成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由凱文麥當諾、執行製片雷利史考特、製片莉莎馬歇爾及他們的團隊所一手打造,在美麗、風趣與歡樂的寫實呈現中帶來一種獨特體驗,捕捉了生活在今日地球上的面貌。
一個平凡的一天—2010年7月24日,日出日落,每一秒我們同時笑著哭著,每一分皆有人加入和退出世界,在同一個時間裡不同空間的人生百態,凝聚成一幅你我置身其中的眾生相
從192個國家、80,000個片段、4,500小時中剪輯出芸芸眾生的吉光片羽,捕捉各種奇異幻妙的時刻,交織各式喜怒哀樂,在短短九十分鐘裡,一瞥來自各個角落的人生……
導演凱文麥當諾 :「《Life in a Day》是一個美妙的機會,得以去傾聽芸芸眾生的聲音,透過他們的雙眼去審視這個世界,娓娓述說他們的恐懼與愛情。我一直深知,這將會道出我們作為同一個種族所共同享有的身份,以及我們所珍惜的價值觀,但我從沒有想到最終成果竟然會如此打動人心。」
「我想要讓人們帶領我走進他們的生活,而這乍看起來可能相當陳腐,比如說他們早上起床到上班之間的短暫旅程。很明顯的,如果只有一趟旅程的話就會顯得陳腐,但如果是一百趟上班旅程彼此交錯剪輯,呈現出所有截然不同的通勤者、所有截然不同的路上行人,所有截然不同的交通工具,從腳踏車、步行、火車到由私人司機駕駛的汽車──這一切突然變得目眩神迷了起來。」
•《Life in a Day》的靈感來自於凱文麥當諾所崇拜的英雄,英國藝術家及影人亨佛利詹寧斯(Humphrey Jennings)的作品。亨佛利詹寧斯素以拍攝二戰時期英國的詩意紀錄片聞名,但他同時也是三零年代大眾觀察運動(Mass Observation)的發起人之一。
•在製片Scott Free UK、合作夥伴YouTube與導演之間產生了共識,就是這部電影將限定於單單一天之內,從半夜來至另一個半夜。至於正式日期,則很快就作出了決定。時間選在世界盃之後,但又不會太接近夏日尾聲,以免太多人已經跑去渡假。7月24日同時也是一個週六,讓人們可以為這個計畫投入更多時間。但製片團隊沒有預料到的,那一天竟然同樣也是月圓夜。
•「我們收到了數百支拍攝月亮的影片。」凱文麥當諾表示。「所以它很顯然是個最適合開始拍攝的起點──在半夜,從全球無數角落所捕捉下來的滿月。」
•最終由使用者所提供的影片上傳數量,累計起來多達八萬支,總計約4500小時。全部的上傳影片都必須經過製片團隊的觀賞、分類及歸檔。一群投身奉獻的研究員/觀看者組成了一支小小軍隊,其中許多人本身都是電影系學生,埋首於大量影片之中;而在此同時,導演凱文麥當諾、剪接師喬沃克與製片團隊則開始建構骨架,苦思如何利用這麼大量的影片,引導觀眾踏上一趟緊密的旅程。
「當我們生活在自己文化中看來也許陳腐的景象,對某個在塞內加爾達卡市長大的人而言就絕非陳腐。同樣的,對上海的某人看來陳腐的景象,對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某人而言就可能毫不陳腐。」製作團隊也熱衷於非關於生命過程與快樂時光的素材,他們在找尋的是情緒、焦慮、主張與感歎。
像本片一樣將一部電影帶向全球化,並非全新概念,但安置所有素材的媒介──在此是網路,尤其是YouTube──則無疑是史無前例的。
「我認為網路不僅象徵了、也創造出人們之間的相互連結。」凱文麥當諾表示。「這部電影在網路誕生之前,尤其是YouTube誕生之前,是不可能被創造出來的。想要邀請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甚至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全都為同一個計畫所貢獻,全都彼此互相交流,也全都在同一時刻知道這件事,這只存在於我們現在所生活的這個時代。《Life in a Day》不可能在一百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六年前完成。